兴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1-05-05 16:01:00
发布来源:

兴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是构建和谐兴安的关键时期,是全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兴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发展目标、政策取向和总体部署,对兴安区把握发展趋势,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规划背景

一、 基本概况

兴安区位于鹤岗市西南部,距市中心16公里,独立成区。辖区有5个街道办事处,18个社区,面积16.5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人。地处鹤岗、伊春、佳木斯三市的交汇区,大、小鹤立河横贯城区,鹤伊、鹤大、哈萝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具有煤炭、木材、水、土地等资源优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区域内有兴安、峻德两大国有煤矿,红旗乡座落在兴安区域内。

二、“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项目立区、工业强区、科技兴区、惠民富区”发展战略,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营造了干事、创业、为民的发展环境,圆满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增长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的175%,是2005年(“十五”期末)3.51倍,年均增长28.5%,高于规划目标13.6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1.6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的414%,是2005年的8.27倍,年均增长52.6%,高于规划目标37.7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亿元,年均增长69.54%,是2005年的11.4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实现1.35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07万美元,年均增长134.67%,是2005年的71.17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10.1亿元,年均增长57.87%,是2005年的9.8倍;五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69个,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倍和5.6倍。更重要的是,强力推进了产业接续替代,为可持续发展蓄足了后劲。原煤入洗能力达到500万吨,保证了煤化工企业的原料供应;矿山配件企业达到14户,奠定了制造业的发展基础;水稻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成为米业加工大区,形成了以焦化为主导,原煤、洗煤为主体,大米加工、矿山机械为支撑,林木制品、陶粒生产、新型化工、现代建材为基础的多元产业体系。特别是投资6.9亿元的鹤翔煤化工百万吨焦化项目和投资10亿元的天富能源集团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城市燃气项目成为我区发展史上的重大成果,是全市第一个正式投产的百万吨煤化工项目和最大的煤化工产业链条循环经济项目。

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貌变化显著。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依托区域内“两山两河一湖”(青石山、架子山、大小鹤立河、阿凌达湖)等生态资源,紧紧围绕“两桥四区三路”进行专项推进。住宅建设开工2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滨河南小区、兴东小区)一期拆迁工程完成计划的100%,新建的兴东医院、滨河南学校和红旗一校工程已经开工建设;道路、桥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改扩建了兴东路等20条城区主次干道,重建了兴安北桥和峻德大桥;建立健全了城区管理机制,城区绿化、净化、亮化、硬化、美化有了突破性进展;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翻建了兴安广场,更新改造了环卫设备,修建公厕72座;新建兴安区青少年宫大楼和13所街道、社区办公用房,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完成了集中供热的热网改造工程,同时在城区排水、供热、供电、垃圾处理等方面得到了改善,城区的承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加快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新兴安”的步伐。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惠民利民工作取得实效。高度关注民生,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区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万元。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五年新增就业946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4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扶贫解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扩大“低保”范围,提高“低保”标准,加强动态管理,实现了应保尽保,开展了特困家庭的取暖、大病医疗和子女入学等一系列救助措施,开展了分类施保。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初步建立了涵盖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险种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保障维权力度不断加大,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基本保障。高度关注并认真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城区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众的生存和生活水平提高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了广大群众。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教育事业长足发展,进一步巩固提高了“两基”达标成果,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认真贯彻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建立,有效防范了各类流行性疾病在我区的传播和蔓延。扎实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积极推进依法治区进程,执法、监督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五五”普法取得明显成效。政府职能加速转变,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透明。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社会治安持续良好。信访工作合力攻坚,认真处理解决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问题,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安全工作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和本质安全型矿井创建工作,煤矿安全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交通、消防等各项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勤政廉政建设得到加强,源头治理腐败工作深入推进。与此同时,其他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三、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既是我区全面实施赶超战略、再造发展新优势、迅速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各类考验不断出现的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加速阶段。从我区看,人文优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功能等,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地位。二是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回报阶段。“十一五”时期,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一大批在建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达产并发挥效益。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区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为赶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城区形象和地位的提升阶段。随着棚户区、沉陷区改造的推进和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城区功能将进一步完善,独立城区的特色和优势将更加突出。

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完善的战略创新期。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黄金时期。“十二五”期间,随着机械加工制造、煤化工下游产业、煤炭物流产业的实施和主导产业的培植壮大,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优化结构、乘势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二是机制创新效应不断显现。“十二五”期间,各项机制创新将更加活跃,新的分配机制、人才机制、企业发展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机制等,将为全区经济赶超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应对挑战的战略竞争期。目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看到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中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经济总量较小,综合实力较弱,产业结构不优,综合竞争力仍有一定差距,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企业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区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煤炭经济比重依然偏大;城区基础设施欠账多,区容区貌亟待改善;科技装备投入不到位,创建本质安全型煤矿任重道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亟待加强。

第二章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 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鹤南工业新城”建设为统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项目立区、工业强区、科技兴区、惠民富区”为指导,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安全”为重点,突出产业培育,转变发展方式;突出项目建设,培植主体财源;突出城区建设,改善环境面貌;突出社会事业,实现协调发展;突出民生改善,促进和谐稳定;突出安全稳定,增强发展保障,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着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新兴安建设步伐,实现兴安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总量。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分别年均增长15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争取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

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传统产业实现改造升级,非煤经济比重得到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的集群化、链条化、高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煤化工产业基地、机械加工产业基地、粮食精深加工基地、煤炭物流集散基地全面建成。

城区发展。城区布局得到明显调整和优化,城区功能明显增强,实现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管理规范、建设有序的“宜居、宜业、宜游”滨水森林城区目标。

生态环境。建立与可持续发展基本适应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和循环经济促进体系,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单位生产总值(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5%。

社会进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提高城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达到100%。城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实现新增就业8000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0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文化建设迅速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城区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安定繁荣。

三、指导方针

——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实施赶超战略。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在全市的地位。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强区与富民、效率与公平等方面的关系,切实保障居民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城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坚持科教先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和人才强区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保护利用,建设生态城区和节约型社会。

——坚持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通过改革、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活力。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妥善处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区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重点工作及任务

一、加快经济发展

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突出项目对“工业强区”的支撑作用,把项目建设作为富民兴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大中小并举,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生态环保型大项目,走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占到50%以上。到2015年培植发展纳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10户,500万至1000万元企业15户。通过项目建设和增加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存量调活,增量调优,总量调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潜力产业,大力发展非煤经济,延伸煤炭加工产业链条,采取多种措施打造高增长产业群。到2015年,力争培育成3—5个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工业支柱产业。突出煤炭深加工基地建设,发展煤矿接续产业,做好洗煤、煤化工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工作;突出煤矿吃配套产业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机械加工及装备制造业;突出粮食加工基地建设,做大做精稻米加工业,依托打造鹤岗“米都”的契机,加快产业资源整合与提升,推动稻米加工业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走大品牌、大市场、大集团的发展道路;突出木材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壮大木材加工产业,利用临近原材料产地优势,寻找实力雄厚合作伙伴,建成集市场、加工、物流于一体的木业循环经济加工园区;突出新型建材基地建设,加快建材业发展步伐,积极推广建材新技术工艺和新技术产品,共同推进建筑建材行业科技进步,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

实施骨干企业再造工程。加强政府引导,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支持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依托煤炭生产、洗煤、煤化工、气体、米业、机械加工、建材等现有优势骨干企业,实施再造工程,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使优势更优,龙头更强,带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上档。根据企业自身发展优势和特色,积极寻找、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投入,加强联合,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到2015年,使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0%以上。

保持招商引资强势。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经济增量的主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推行全员招商,继续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创新招商机制和方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重点产业,创新招商理念,提高队伍素质,优化投资环境,强化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推进招商升级、服务提速,着力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服务机制,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招商、建设、生产以及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

加强园区建设力度。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城一带”宏伟设想,“一城”是指以兴安区为主体,整区定位为工业区的“鹤南工业新城”。因此兴安区要以建设“鹤南工业新城”为契机,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安排生产区、生活区和服务区。重点建设五大工业园区,发展好六大产业。五大工业园区即:原煤精煤生产园区、煤电焦化加工园区、机械加工制造园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食品木材加工园区。六大产业即:煤电焦化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木材加工产业、机械制造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强力推进五大园区和六大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开展新的合作关系,实施场区合作、村区合作、矿区合作,联手招商,合作融资,互利共赢。同时,要继续完善二砖厂工业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要明确河东园区的功能定位,依靠政策扶持,规划建设节能、环保的建材园区;要推进四区煤炭物流集散园区建设,延伸铁路线,规划建成全市最大的煤炭集散发运基地;要加快与新华农场的洽谈,谋划合作建设木材粮食加工园区。

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充分利用地域交通便利、集市贸易畅通、位于旅游交界处等有利条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网点布局合理,行业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的第三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业,为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配套服务;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高餐饮旅馆、批发零售、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质量,逐步实现网络化和规模化经营;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和废旧物资等专业批发市场;充分发挥我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色,按照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多渠道筹资、多形式建设,加快旅游业发展。

二、加强城区建设

加强城区科学规划。加强城区规划的编制与管理,提高城区详细规划覆盖率,严格按照城区规划组织建设。在城区规划重点上,突出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衔接,建设滨河南小区、兴东小区,按照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森林新兴安”的定位,使城区的实力、活力、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建设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生态型新城区。争取政策支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煤气输送工程,建设覆盖全区的输送管网,管道燃气普及率达30%。利用龙煤股份鹤岗立达矸石热电公司热源,建设覆盖全区的供电供热管网,到2015年本地区取消全部小锅炉。改造供水设施,更新改造供水管网2000余米,实施净水厂工艺改造,满足住宅用水,城区自来水普及率为100%。建设适应城区需要的排水管网,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城区污水管道服务普及率达90%。修建小鹤立河西岸护坡防洪工程,协调建设2-3处橡胶坝工程,修建15万立方米水库一座。加强道路建设,建设两条环城道路,一条北起鹤伊公路、经市工业园区至峻德小区,一条西起兴安北桥、经河东园区至哈萝公路,形成道路环射网络系统。对全区所有街巷道路裸土路面实施硬化,人均道路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实施采沙沙坑治理复垦工程。重新建设兴安南桥。

提升城区承载能力。以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区为目标,抓住棚户区、沉陷区改造的契机,新开工住宅面积1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建设8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2万平方米,逐步形成普通商品房、高档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房、廉租房等不同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不断提高城区吸引力,加快膨胀城区人口。对城区内主干道实施亮化,使城区亮化率达75%以上。加大绿化工作力度,实现城区裸土地面全部由树木、花草覆盖,城区绿化面积达12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6平方米,区域内绿化覆盖率在95%以上,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建设沿河公园,为城区增添一道靓丽景观带。修建2处居民休闲广场。

创新城区管理机制。在城市管理上,以推进数字化城区管理为目标,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和工作环境,使城区管理工作尽快实现由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式管理的转变、由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管理的转变、由突击式管理向长效式管理的转变、由单一性管理向综合性管理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明显改善区容区貌。建立城区信息监督和处置体制,及时掌握城区日常管理动态,有效落实整治和监督措施;健全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执法力度,以城区道路、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城郊结合部为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净化、优化、美化城区。

三、繁荣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教育发展工程。坚持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推进阳光教育工程、德育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课程改革实施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教育“造血”工程、校园平安建设工程,夯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60%,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控辍率为零。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超过70%。改善办学条件,在义务教育阶段“校校通”工程达标率100%、90%班级有计算机,学校微机室每台微机服务学生数12人。整合教育资源,2015年,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2所,市级标准化学校4所;2011年起,取消学校大班额,小学起始年级班额不超过45人。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省市级骨干教师占任课教师的10%,骨干班主任占班主任总数的10%。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坚持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城区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教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强化卫生执法监督、健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切实缓解。到2015年,城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达100%;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9.60岁(女)和74.98岁(男) ;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以下;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 1/10万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0%以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5.63‰以下;适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0%以上。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文化创新,挖掘兴安人文历史,加快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创建三室一厅文化阵地,免费开放文化服务场所,成立兴安区文化艺术团,加强全民健身队伍和各类文艺队伍建设,开展各种艺术节和全民健身活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引进资金投入,建设文化娱乐场所、文化活动广场及文化旅游项目,提升城区知名度。

推进人才强区战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扩大人才规模、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党政人才培养,提升执政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利用发挥本地优势产业吸引人才的政策,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到2015年,全区人才库各类人才达到300名,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实现新增就业8000 人。计划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000 人,就业率达到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狠抓医疗保险扩面,努力促进全区医疗保险事业取得新突破。督促企业规范用工,劳动监察接访率和办结率达到100%。健全政府和社会困难群体联动的扶助机制,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配套开展困难群体的就业、医疗、就学、住房等救助活动,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权力。建立老龄化的社会配套保障机制,加强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各类机构与各种设施的建设。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我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到2015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符合政策的出生率在91%以上。

四、创新社会管理

建立健全公共事件处理和应急机制。构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推广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扩大调解覆盖面,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防御和救助体系。

扎实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使我区社会建设和管理步入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新阶段。完善社区自治,充实社区管理力量,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构建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深化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规划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手段,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会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同时,通过积极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治安、发展社区卫生,建设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建设省级标准化社区3个,建设殡葬服务中心1处。

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兴安”建设,构建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建立宣传、教育、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社会治安网络。深入开展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单位等创建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注重在科技进步上下功夫,向科技要安全,靠科技保安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设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对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医疗服务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到2015年,各类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呈下降趋势,矿山、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观,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主法制进程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推进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继续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营造文明向善、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健全民主程序,丰富民主形式,加强社会公众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民意表达、批评建议、协商对话等利益诉求机制,拓宽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表达途径。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区自治,保障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维护好人权和公民人格尊严。

坚持依法行政。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着力完善政府行政决策配套制度。严格依法办事,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政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公布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牢固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职权的理念,增强公信意识,严格履行承诺。强化法律服务措施,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进民主法制进程。

第四章 规划实施

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必须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制订配套政策

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手段,制定实施公共政策,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科学安排财政预算,根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决算。加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和支付能力。

二、建立实施机制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由区政府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并制订组织领导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工作目标,明确主管领导、责任人和工作进度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宣传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健全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建立滚动衔接机制,在组织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规划的实施创造条件。

三、落实重点环节

落实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作为全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突出反映了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政策意图。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纲要,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好衔接协调,科学制定城区、道路等专项规划,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保持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

四、规划实施调整

本规划一经批准,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需要进行必要调整时,由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